夏季消暑陷阱:不當方式可能危害健康

by | 6 月 5, 2023 | 營養 | 0 comments

面對炎熱難耐的高溫,多數人喜歡待在冷氣房,或是食用生食、沁涼的飲料和冰品,但不論是從高溫環境進入低溫空調環境,或是利用冰涼的食物,都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可以消除熱氣。事實上,這些不但無法真㠪消除體內的熱氣,還打亂了體溫的恆定機制,反而暗藏對健康的危害。

造成心臟血管的壓力

人體主要的散熱方式為熱傳導及流汗。前者透過皮膚表面的末梢血管擴張,把熱氣從皮膚排到四周空氣;後者則是靠水份散失把體熱帶走。

在暴露高溫下,若沒有把上升的體溫散發出去,不僅會增加脫水、中暑和熱衰竭的風險,還會對心臟造成負擔。有研究調查顯示溫度升高與心血管死亡風險有關。

而多數人習慣待在冷颼颼的冷氣房中,加上久坐不動,血管反而會收縮,讓末梢的血液循環變差,並且毛細孔也會緊縮不易排汗。在排熱機能無法充分運作,體內上升的溫度很難散去。

特別是從高溫室外,進入低溫室內時,氣溫變化過於急劇,超過了人體生理調節機能的限度,導致血氣凝滯,使血液循環不佳,所以對心臟及血液循環的負擔增加。對心血管彈性功能不佳,或血脂偏高的人,無疑是雪上加霜,增加中風及血管阻塞的風險。

長新冠

易引發胃腸道疾病

炎熱的夏季是腸胃道疾病的好發期,不論是病菌感染或是腸胃道功能受到影響,在臨床上都屢見不鮮。

感染性腸胃炎

根據研究統計高溫增加了歸類為食源性或感染性腸胃炎的住院率,因微生物的生長和傳播會受到天氣的影響,不僅食物容易變質腐敗,也易孳生病菌,如沙門氏菌、大腸桿菌、仙人掌桿菌等。

而身體為了消暑氣、降體溫,會傾向食用生菜、生魚片、涼麵、涼拌菜、冷飲和冰品等食物,若保存不佳或處理不當,就容易引發急性腸胃炎問題,真的是「病從口入」。

腸胃道不適

夏季人們大都喜好冷飲和冰品,雖然可立即感受到降溫消暑,但冷食在進入胃腸道後,因突然的低溫刺激容易導致胃腸道血管及黏膜組織驟然收縮,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,進而引發胃腸道痙攣性收縮或胃酸分泌異常,而有腹痛、腹瀉等不適症狀。

菌相失衡

冷飲和冰品大多為富含高糖和高油,不但是低營養高熱量,更易引起發炎反應,並造成腸道菌相失衡,助長壞菌滋生,影響腸胃道的健康。

便祕

因氣溫上升,會造成身體水分大量流失,而且食慾也受到影響,在飲食失衡下,膳食纖維也易攝取不足;若再加上長時間待在冷氣房,活動量減少,水分補充不足時,就會引起排便不順的困擾。

對抗暑氣,心臟和腸胃道要保護好

時值盛夏,氣溫動輒超過30℃,悶熱加上潮濕不適,對身體來說就已造成巨大的生理壓力。上升的體溫、頭昏腦脹、胸悶、口乾舌燥、出汗、皮膚濕黏、食慾不振、疲憊⋯等症狀,都是人體在適應溫度變化的調節反應。

以冰攻熱,看似合理,但實則卻加重身體負荷,讓身體遭受內外夾攻、背腹受敵,解暑不成,反而引發更多問題。俗話說「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用醫生開處方」,即使是高溫難耐的夏日,適量食用溫熱的薑,其實有助散出體內的熱。所以要散除體內的熱氣,還是要用對方法。

之後在直衝冷氣房,大口喝冰涼飲品、吃冰時,可以先稍微緩緩。試著先改到陰涼處,或用水沖臉、頸、手,空調溫度控制在25度左右;飲品則改成去冰、稍冷涼的水,慢慢地喝。雖然溫度降的比較慢,但對心臟及腸胃道的保護最周到。

延伸閱讀:立夏養生法:護心與腸胃,遠離夏日健康危機

參考資料: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