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亮紅燈才想和身體建立關係,會不會太遲?

by | 1 月 19, 2022 | 勤動, 不運動會怎樣?, 健身健心療癒 | 0 comments

Jordan老師分享

星期天下午,一次訪談演變成一個 podcast 頻道企劃?這天,好奇寶寶 Mavis 約到 Jordan 老師來聊肯尚獨一無二的『勤動』課程,接二連三的提問,老師熱情回答。原訂的訪談題目只有 8 題,但後來演變成巨大的 idea 很期待再過不久能聽到 Jordan 老師的 podcast 節目,把有效的運動科學分析及國外訓練新知,透過Jordan的腦袋輸入,再輸出給大家一起受惠!

訪談題目

  1. 通常人們來到肯尚的原因?
  2. Jordan會如何透過專業評估有效溝通?鼓勵改變?
  3. 心理準備比較難?還是身體的適應?
  4. 訓練的第一階段,是否會設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讓學生建立信心?
  5. 過程中,會碰到的阻礙有哪些?
  6. 怎樣可以知道學生有『明顯的』進步?
  7. 多久後,會調節訓練速度?
  8. 談談50% 50%概念。

Jordan 一開口就很誠實的說:『Mavis 妳要減重嗎?』其實他真的會常常擔心身邊的朋友,所以會關心的問對方健康數值,總希望對方不要等到『健康亮紅燈』了才來尋求解決,但有意思的事是人們常常忽略這一點,總要到了感覺精神不佳,體力流失,腸胃失調,身體有疼痛,或直接碰到醫生建議要減重,以解決高膽固醇及心律不整問題,才想到要求助專業。

勤動 — 量身定制活動計畫

達人私塾-肯尚健康生活學苑

在肯尚跟著 Jordan 學習的學生,最常見的問題可能是腰痠背痛,或是上段敘述到的種種,也蠻多人是慕名前來進行營養諮詢,透過健康管理師評估,建議要雙管齊下,於是也進入了『勤動』課程,很多時候是為了加速代謝,而聽完老師的分享,我第一次明白了為什麼這裡的課程不叫『運動』而要叫做『勤動』了,其中有奧妙的巧思和學問!

蠻多時候碰到的學生是平常零運動習慣,進入勤動課程的第一步,Jordan 老師會仔細評估,以做出來最具精準度及策略的勤動計畫給學生:很可能只是『週末踏青』。

什麼?這樣就可以了?是的,比起每天久坐在電腦前,只有站起來訂 UberEats 或上廁所喝水的『極低活動量』第一週的功課,週末踏青便足夠。

接著呢?觀念要跟上!要真正的認知到自己正在老化,而不可逆就是身體的恢復力下降;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年輕時能熬夜玩樂,漸漸的一熬夜就很難恢復體力,一個人人如果長期處在過勞的狀態,很可能突如其來的一個巨大壓力,就引發連串的骨牌效應,身體、心理情緒狀況,節節失守。會需要花上更多的資源和時間,來恢復自己。別小看週末踏青,當活動量慢慢回增,食慾會恢復,神經系統受到刺激,血液循環會變好,代謝也能提昇。是的,這不是一天見效,持續做身體的回饋是很誠實的。

只要能動起來,做什麼都可以

不喜歡踏青?那喜歡騎腳踏車嗎?或是走路?找到一個讓自己可以改變的起點,即使很微小,可以慢慢放大。從健康管理的角度來說,行動的執行力能啟動改變,站立姿勢如何?走路姿勢如何?是否能單腳站立保持平衡?心跳的狀況如何?如果覺得數據分析很複雜,就交給老師和健康管理師去完成,自己就管好『執行』即可,做不到100%執行就從50%開始,老師是把關者,能適時的給予意見,帶你從『勤動』出發,領略到改變的細節,然後在最合宜的時機開始給『練習菜單(訓練計畫)』

那菜單會很難嗎?『很多時候只是 3 個動作,訂好組數,每天花半小時完成,能持續 1 個月,就能很明顯的改變,例如:腰不痛了!』

肯尚課程的設計理念就是老師要能亦步亦趨的理解學生的進步曲線,掌握可以切換新練習菜單的時間點,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、起點不同,但執行完成度也是很重要的參考值,假設一模一樣狀態的兩個人,老師給了一樣的菜單:每週 3 天 30 次深蹲,一人做到一人未做到,可能就會產生不同的成效,於是老師調配接續的練習菜單也會適時調整。

勤動強調身心連結

正在上『勤動』課程的身體,自己的身心是連結的,舉例一位從來不運動的 59 歲學生,老師不給『動作』只是請她簡單的拿著啞鈴做呼吸,接著執行農夫走,學生會自我察覺壓力減輕,來自拿啞鈴的手臂肌肉會自然收緊,促進呼吸穩定,也維持住了脊椎穩定,找到了穩定感,壓力變釋放,身體放鬆了,心情跟著愉快。愉快的心理狀態,讓學生更能接受改變,願意去嘗試新的練習,透過老師有目的性的動作設計,堆疊出來的,不只是身體能力、活動度,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信心,也能在持續前進的過程中,找到新的動力。

50% 50% 概念很簡單,老師跟學生成為一個 team,老師以專業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目標為聚焦執行課表,雙方力量是結合的,可以成就大於 100% 的事,包括階段性目標達成,無論是減重,想跑馬拉松,或預計完成登山願望,都有機會成真。

而機會是自己給自己的。

延伸閱讀:6個培養長期運動習慣的方法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