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聽過芳香療法? 近年來,芳香療法越來越受歡迎,許多人將其視為放鬆身心、舒緩壓力的自然療法。然而,芳香療法的功效是否真如傳聞中神奇?它背後的科學原理又是什麼?
在本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芳香療法,並邀請到擁有 24 年復健科醫師資歷,同時也是芳療專家的羅家琳醫師,與我們分享她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和研究心得。
芳療的契機:從過敏到情緒療癒
羅醫師分享了她接觸芳香療法的契機。最初,她是為了改善自身和孩子的過敏問題而接觸芳療。 沒想到,使用精油後,除了過敏症狀獲得改善,更意外地緩解了她與過動症女兒之間的緊張關係。
羅醫師強調,過敏孩子的問題往往與父母的情緒和親子關係息息相關。 這些孩子通常很聰明,卻也因此更容易察言觀色,壓抑自身情緒以滿足父母的期待。 芳療的介入不僅能透過化學成分改善過敏症狀,更重要的是幫助父母覺察自身情緒,進而改善親子關係,從根源解決過敏問題。
芳療的科學實證與安撫劑效應
許多人對於芳療抱持懷疑態度,認為其功效僅來自於「安撫劑效應」。 羅醫師也坦言,她在學習芳療初期,也曾質疑其科學性,尤其是心理和靈性層面的療效。
為了破除疑慮,羅醫師深入研究芳療的化學成分和相關論文。 她發現,許多精油確實含有能夠影響自律神經系統、提升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成分。 例如,薰衣草和佛手柑精油中的主要成分,已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,達到放鬆效果。
羅醫師進一步解釋,雖然芳療的某些功效難以用科學方法測量,但如同中醫的許多療效,都是經由長年累積的臨床經驗和觀察而得,並非毫無根據。
羅醫師認為,只要方法有效,能夠幫助個案解決問題,就是值得嘗試的療法。
選擇精油的學問:辨別真偽與個人化調配
市面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精油產品,品質參差不齊。 羅醫師提醒消費者,選購精油時務必注意以下幾點:
- 標籤標示: 精油的標籤應清楚標示拉丁學名、產地、製造日期等資訊。 模糊不清的標籤往往代表產品來源不專業。
- 包裝材質: 精油應裝在深色玻璃瓶中,以避免光線破壞其化學成分。
- 嗅覺感受: 優質的精油不會產生強烈的嗅覺疲勞,而是會慢慢滲透身體,在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感受。
羅醫師也提到,坊間的精油配方書雖然提供許多調配方法,但並非適用於所有人。
每個人的問題成因不同,需要根據個人狀況選擇合適的精油和調配比例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 這也是為什麼專業的芳療諮詢需要花費較多時間,才能精準找出問題根源,對症下藥。
結語:芳療與營養,相輔相成
羅醫師認為,芳療和營養是相輔相成的。 營養為身體提供基礎,精油則像是啟動器,幫助身體製造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,達到身心靈的平衡。
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芳療的知識,可以搜尋「羅家琳的香氣天空」或關注「台灣芳香醫學醫學會」。 如果你想體驗結合營養和芳療的完整照護,可以搜尋「肯上」了解更多資訊。
芳香療法不僅僅是放鬆身心的工具,更可以幫助我們覺察自身情緒,開啟自我療癒的旅程。
內容整理自 Emma Talks podcast – 【S2EP.12】芳療的功效是真的嗎?會不會是安慰劑效應?ft. 羅佳琳醫師